[專文] 全民健保有縮小健康差距嗎?依據鄉鎮市區收入探討台灣鄉鎮市區的醫療可避免死亡趨勢 (1971-2008)
全民健保有縮小健康差距嗎?依據鄉鎮市區收入探討台灣鄉鎮市區的醫療可避免死亡趨勢 (1971-2008)
導讀文獻:Chen, B. K., Yang, Y. T., & Yang, C. Y. (2016). Trends in amenable deaths based on township income quartiles in Taiwan, 1971-2008: did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close the gap? J Public Health (Oxf), 38(4), e524-e536. doi:10.1093/pubmed/fdv156
文:羅悦之,張書森
健康不平等的議題已廣為許多國家研究,但過去文獻多集中於西方國家。在亞洲則相對較少,即使亞洲佔了全球人口的60%,且制度、文化以及飲食習慣和西方國家極為不同,這些都可能影響健康不平等的程度與趨勢變化。
台灣於199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納保率幾乎普及全台人口,對於消除沒錢看病,或是因重大醫療保健支出而陷入經濟困境的人有極大幫助。然而,過去研究多集中探討全民健保如何改善醫療可近性,較少分析它對健康不平等,尤其是醫療可避免死亡的影響。因此,Brian K. Chen等人使用鄉鎮市區的死亡資料,分析年齡標準化之醫療可避免死亡率,了解台灣在施行全民健保前後,不同社經區位的民眾在1971-2008年間健康的變化情形。 作者使用Concerted Ac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on Avoidable Mortality (CEAC)的定義,將死亡分為醫療可避免的死亡(amenable death)和非醫療可避免的死亡(non-amenable mortality)。
作者將依照內政部統計處的鄉鎮市區平均家戶所得,將354-358個鄉鎮市區分成四個等級,計算四個等級鄉鎮市區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透過segmented regression analysis和slope index的計算,作者檢視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2005年以及2006-2008年四個等級社經地區在實施全民健保前後標準化死亡率的變化趨勢。
結果顯示,在整個研究期間,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社經最弱勢的地區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是最高的,且呈現一梯度,也就是說,區位的社經程度越高,年齡標準化死亡率越低。在同一個社經地區,女性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皆低於男性。
不同死因的結果有所差異:整個研究期間,男性的氣喘、肺結核和女性的氣喘、肺結核、膽囊疾病、產婦以及潰瘍死亡,在高社經地區皆有較低的死亡率;有些死亡,研究初期在社經地位較高的地區有較高的死亡率,到了研究末期,其死亡率低於社經地位較低的地區,其中包含了兩項台灣的主要死因-高血壓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在研究末期,有四種死亡在高社經地區是高於低社經地區的,分別是:男性的闌尾炎、疝氣以及女性的乳癌和子宮癌。
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全民健保的實施,雖然明顯緩和了低社經地區男性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的上升趨勢。然而,整體而言,醫療可避免死亡的健康不平等,在健保實施後的縮小程度小於實施後的縮小程度。因此,此研究指出,全民健保並沒有明顯縮小醫療可避免死亡率的不平等。
此研究的啟發性,在於全民健保雖然大幅增加醫療可近性,但對貧富之間的健康差異影響有限。如何進一步了解全民健保對健康不平等的影響,包括對不同疾病的影響,以及了解健康不平等的非醫療因素,包括社會經濟、健康行為、和環境暴露的影響,是我們所面對的挑戰。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