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保制度之下,不同社經地位族群間之醫院照護不平等的情形
文:張奕涵,張書森
期刊論文文獻推薦:Hsiao, Y. Y., & Cheng, S. H. (2013). Is there a disparity in the hospital care received under a univers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 25(3), 232-238.
全民健康保險自1995年施行至今,已顯著地改善我國民眾因經濟弱勢而造成的就醫障礙。高達99%的民眾加入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也已超過95%,並且,民眾可自由選擇就醫的醫院,而不必經過轉介。
評估健康照護是否有不平等,一種方式是分析不同族群使用醫療服務的情形。先前的研究顯示,全民健保改善了弱勢族群(如懷孕婦女、新生兒、老年人口,和鄉村民眾)的醫療使用。然而,不同族群的民眾使用不同層級醫院的情形仍未被探討。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蕭宇佑及鄭守夏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期刊(2013年11月25卷第3期)所刊登的文章中,分析在全民健保制度之下,不同社經地位族群間之醫院照護不平等的情形。此研究於2010年10月以問卷調查,共回收3015份出院病人及照護者填答之問卷,就醫場所涵蓋了台灣183間大型醫院,回收率為58%。
結果顯示,在台灣的全民健保政策施行之下,病人的教育程度與入院的途徑及醫院層級的選擇仍然有關。相較於高教育程度的病人,教育程度較低的病人會經由「非計畫性入院」(經由急診而住院)的途徑而住院,且較不會選擇「醫學中心」醫院就醫。
上述病人教育程度與入院途徑間的關係,可能透露出了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的影響:高教育程度的民眾有較多的健康知識,並對自己的健康和疾病狀況有較高的知覺,所以較可能經由計畫性的途徑入院,並且選擇較高層級的醫院就醫。
同時研究結果也發現,不論收入或教育程度,都與病人對醫院品質之評分無關;但是,入院途徑與病人報告之醫院品質有關,結果顯示經由急診入院的病人對於醫療品質有較低的評分。
收入和入院途徑及醫院選擇無關,可能的原因是:在全民健保制度之下,部分負擔並不高,同時民眾可自由選擇就醫場所。
而由於民眾對於醫療品質的評價與臨床醫療品質的結果有關,在過去十年也成為相當重要的議題。在此研究中發現社經地位與民眾評價的醫療品質無關,但是與入院途徑有關,可能的原因是經由急診的非計畫性入院,如何降低經由急診的非計畫性入院是衛生當局未來的一項重要挑戰。未來應努力減少低教育程度民眾的非計畫性入院情況,以及改善其健康識能。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