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哪些特性的診所,最能承擔家庭醫師的角色?
台灣的健康照護呈現非常「專科化」的現象,民眾習慣以專科醫師做為主要的照顧醫師,也因此促成了民眾對於醫院與專科醫療逐漸取代基層醫療的觀念。因此健保署自2003年起開始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劃」,然而,家醫計畫實施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年,依然是試辦計畫,此外,計畫收案照護人數的增加始終有限。截至105年,診所參與率不到三成,其照護個案佔台灣總人口比例僅不到一成。
今年出版的一篇研究,透過檢視基層診所 的病人複雜度以及提供國外常見之基層醫療照護服務項目的比例,用以評估目前台灣基層診所的量能為何,進一步分析現況之下基層診所是否能夠承擔家庭醫師的功能。該研究使用國家衛生研究院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2009至2013年一百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家醫科基層診所的病人複雜度最高,其次是兒科、內科。基層診所提供各項服務之比例,以2013年為例:空腹血脂 36.45%,醣化血色素 30.80%,微量白蛋白尿 25.53%,眼睛檢查 8.69%,成人健檢 35.26%,流感疫苗有 21.53%,而子宮頸抹片檢查為 8.31%。糞便潛血檢查為 14.88%,而戒菸門診為 7.46%。癌症篩檢項目中,結腸直腸鏡佔 1.32%,乳癌篩檢也佔 0.17% (見下方圖1)。
僅有不到一成的診所同時能提供老人流感疫苗等五項診所常見之服務項目,且高達四成的診所未能提供五項中任一項的服務(見下方圖2)。相較於國外的基層診所常提供的服務項目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若以其中提供比例較高的五項服務項目:流感疫苗、成人健檢、微量白蛋白尿、空腹血脂、醣化血色素來分析比較,只有不到一成的診所這五項服務項目皆可提供。本研究的多變項分析發現,家醫科和內科提供這些基層醫療服務項目比例最高,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之一,除了基層診所有相當比例實為「專科診所」,或許也與醫師的養成教育採取專科導向有關。國內學者指出,醫學院的教育過份強調疾病導向及知識導向而非病人導向,使得醫學生的學習內容過度專科化,更缺乏一般醫學訓練及社區醫療經驗。倘若台灣現況下基層診所「專科化」已是客觀事實,且過去研究也發現,基層醫師同樣認為「家醫科」、「一般內科」、「小兒科」是最適合擔任家庭醫師的專科別,更凸顯主管機關在推動分級醫療與家庭醫師政策時,除非正視台灣基層診所已經極度專科化,並調整分級醫療的政策與配套措施(例如引導民眾以家醫科、內科、小兒科等診所為家庭醫師的優先選擇),否則在現行政策下,有必要強化台灣基層診所的功能。
(以上內容摘錄自:林奕穎, & 郭年真. (2018). 台灣基層診所病人複雜度與提供服務項目之探討.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37(3), 265-279.)
Leave a reply →
20
Reply →20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