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保險的普及對人民健康之影響,以台灣經驗為例。
導讀文獻 Lee, Y.-C., Huang, Y.-T., Tsai, Y.-W., Huang, S.-M., Kuo, K. N., McKee, M., & Nolte, E. (2010). The impact of universal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on population health: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0(1), 1-8. doi:10.1186/1472-6963-10-225
文:張奕涵,張書森
台灣自1995年3月施行全民健康保險,至今已有超過98%的民眾加入。相較於全民健保開辦前,我國健康保險主要納保族群為工作年齡人口的情況,全民健保的實施提高了所有民眾的納保率,尤其是孩童與老人等非工作族群,也降低就診所需的自費醫療費用。全民健保因此提高了民眾使用醫療的可近性,但是實際上對健康的影響如何呢?李玉春教授等人於2010年8月在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期刊所刊登的文章中,以死亡率作為健康指標,分析台灣在執行全民健保政策前後,民眾健康的改變情況。
此研究針對1981至2005年間的死亡率進行分析,死亡資料來自衛生福利部死因資料檔,以ICD-9為死因分類依據,並以WHO 2000標準人口計算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研究中根據Nolte和McKee提出的定義[註],將死亡原因分為醫療可修正死因(amenable mortality)和其他非可修正死因。可修正死因包括發生於75歲以下年齡層之細菌感染、可治療癌症(treatable cancers)、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尋常手術導致之併發症等。
作者使用joinpoint regression analysis,這是一種迴歸分析,用來找出死亡率趨勢變化的轉折點,也就是在健保實施後,死亡率的趨勢是否有變化,或是原本已經在下降的趨勢是否變得更顯著。
結果顯示,全死因的死亡率在全民健保施行前後都在下降。僅看醫療可修正死因死亡率時,1981-1993每年下降4.38%,但1993-1996下降略有停滯,每年下降0.53%,之後1996-1999年又增加為年降5.83%,1999-2005則是年降2.77%。顯示醫療可修正死因死亡率的降幅,在全民健保施行前一段時間有停滯,之後則增加。相對而言,非醫療可修正死因死亡率的下降趨勢,在健保實施前後沒有明顯變化。
醫療可修正死因死亡率的下降趨勢,在健保實施前停滯、實施後增加的現象,在男、女性別都可觀察到;就不同年齡層而言,在20歲以下的年齡層最為明顯,老年人(65歲以上)其次,工作年齡層族群(20-64歲)相對較不顯著;就不同死因而言,在循環系統疾病(主要是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相關死因)最明顯。
此外,男性感染症死亡率在1997之後的降幅變大,可治療癌症的死亡率在1997年之前是增加的,之後則下降,尤其是在女性。呼吸系統相關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的死亡率趨勢變化,則未明顯與全民健保的施行時點有關。
總結來說,這篇研究顯示台灣全民健保似乎對某些族群與死因的可治療死亡率有正面效益。
[註] Nolte E, McKee M: Measur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analysis of mortality amenable to health care. BMJ 2003, 327:1129-1132.
Leave a reply →
20
Reply →20
Reply →20
Reply →20
Reply →